时间:2025-09-06 14:31:02| 来源: 法治网
《法治周末》记者 王意天
《法治周末》实习生 李逸凡
新学期伊始,青少年纷纷背上书包返回校园,开启了他们紧张忙碌的学业之旅。
近期,法治周末报社推出《百家法治讲坛——开学法治第一课》系列专题,邀请法学界的知名嘉宾、一线法官和基层普法志愿者,为广大青少年上好新学期的第一堂法治课,把法治的“种子”根植于同学们的心中。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团委副书记孟庆超以几个实际的案例,讲述了校园普法对学生的重要性。
他指出,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将影响其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培养其规则意识和责任担当,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摒弃“年纪小就有免罪金牌”错误认知
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公布一起未成年人犯寻衅滋事罪的案件。初中生林某为了给游戏充值,在网吧拦住低年级同学要钱,他觉得“小孩子抢点钱不算啥”,直到警察找上门才明白,寻衅滋事不会因为他未成年而被消除。最终林某被判刑。
在基层拥有多年普法经验的孟庆超介绍说,当前许多青少年存在“年纪小就有免罪金牌”的错误认知。实际上,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有明确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还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针对的是那些手段特别残忍、后果特别严重的极端案件。这些法律规定表明,青少年必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孟庆超提醒,除此之外,校园环境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可能暗含法律风险。有同学觉得拿同桌一块橡皮、借别人的漫画书不还,顶多算“淘气”,却不知道多次拿别人东西就可能构成盗窃;也有同学在班级群里编其他同学的谣言、发布故意丑化他人的图片,以为只是开玩笑,其实已经触碰了诽谤的法律边界。尽管这些行为往往始于“觉得好玩”或“开玩笑”的心理,但法律评价关注的是行为后果而非动机。即便有些行为构不成犯罪,但也须承担民事责任。
法治教育不能走过场
孟庆超在某个中专学校参与法治班主任项目时,曾接触到一个案件:有个学生仅因为觉得好玩,3次撬开电脑教室的门锁盗窃电脑零件,最后被立案调查时,这个学生称“就是想试试能不能打开”。然而,法律不会因为动机而宽恕其罪行。这位学生最后不仅要赔偿学校损失,升学资格也受到了影响。
“违法犯罪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从一次次小错积累起来的,就像温水煮青蛙,等意识到错误,为时已晚。”孟庆超说。
8月10日,黑龙江省绥化市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校园欺凌事件。视频显示,一名学生坐在角落,另两名学生轮流对其踢踹,其中一名戴眼镜的学生还3次掌掴该生。8月12日,当地教育局表示涉事学生均已找到,警方也介入处理。
孟庆超提醒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遇到有人故意找茬、被辱骂甚至被打,一定要记住三个关键点:首先,不要慌,尽量不和对方硬碰硬,避免受伤;其次,要留好证据,聊天记录、受伤的照片、事发时经过的同学,这些都是保护自己的重要依据;最后,必须马上告诉老师或家长,必要时直接报警。沉默只会让欺凌者更嚣张,勇敢站出来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家庭和学校在此类事件中,就像两道坚固的防线。孟庆超提醒家长,真正的爱不是无条件纵容,当孩子第一次拿别人东西时、第一次说脏话时,及时纠正比事后补救有用得多。家长平时不妨和孩子一起看看法治新闻,用真实案例代替空洞说教,让他们知道“什么不能做”比告诉他们“听话”更有力量。同时,学校也不能把法治教育当成走过场,挂几条标语、开一次讲座远远不够。老师要多留意学生的异常表现,那些突然沉默的、身上带伤的、总说“被人欺负”的孩子,可能正在经历家长不知道的困境。
让学生知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时代,法律边界很容易被忽视。一些青少年觉得在网上骂人、编谣言没人知道,却忘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警方巡查发现,某学院学生李某某为博取流量,与另一学生胡某某合谋编造虚假剧本,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声称“男朋友让别的女生怀孕,找自己要钱打胎,还让自己出去卖”等内容,该视频浏览量高达数十万,造成较大范围传播。经警方调查,二人对违法行为供认不讳,二人也最终被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还有一些年轻人沉迷网络赌博、帮陌生人转账换钱,以为“赚点零花钱”很容易,却不知可能卷入洗钱犯罪。
“这些事告诉我们,手指在键盘上敲下的每一个字、点击的每一次确认,都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孟庆超说。
孟庆超认为,新学期是树立法治观念的关键时候。法律从来不是束缚自由的枷锁,而是让青少年安全成长的保障。就像交通规则保护我们在路上不受伤,法律也提醒着青少年在社会中不要因犯错而失去前程。
“希望从今天起,我们都能多一分对法律的敬畏,多一分对行为的约束,让青春真正在阳光下绽放。”孟庆超说。
来源: 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5-09/05/content_9251448.html
责任编辑:SONGZIDONG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客服QQ:9
(点击QQ号复制,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