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8 16:32:43| 来源: 出彩山东网
文图 / 盛建伟
暮色中的济宁,运河边的一间公益教室里暖意融融。五十多岁的郭玉站在讲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诗集,声音洪亮地领读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台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背着书包的学生,还有下班赶来的上班族,三十多双眼睛里满是专注。这是郭玉创办的“周三晚公益课堂”第354期,七年风雨无阻,他像一棵扎根大地的老槐树,用书香为这座城市撑起一片荫凉。
军营里的“播音尖兵”:把话筒磨成“冲锋号”
1982年的冬天,18岁的郭玉背着行囊走进54708部队的营区。北方的寒风刮在脸上生疼,但他心里揣着一团火——能穿上军装,是这辈子最光荣的事。新兵连训练结束后,他因字写得好、声音洪亮,被选到团部当文书兼广播员。
“那会儿的广播室就一间小瓦房,设备是台老旧的开盘录音机,话筒线都磨得掉皮。”郭玉记得,第一次坐在话筒前,手心全是汗。为了练发音,他每天天不亮就跑到操场,对着围墙练绕口令,把《新闻联播》的录音带翻来覆去听,一个字一个字地抠语气;为了找素材,他跟着连队去拉练,在泥泞里深一脚浅一脚地采访战友,晚上趴在煤油灯下写稿,常常熬到后半夜。
三个月后,由他策划的《军人之声》节目正式开播。清晨五点半,当第一缕阳光爬上营房的屋顶,“战友们,起床号响了,新的一天开始了……”他的声音准时响彻营区。节目里有连队趣事、训练动态,还有他自己写的小诗——“钢枪在肩,星月作伴,咱当兵的人,就是守夜的灯”,简单直白的句子,却让站岗的哨兵听红了眼眶。有次部队拉练到山区,他背着录音机跟着走了三十里山路,在临时搭建的“战地广播室”里,给疲惫的战友们读家信,读着读着,自己和话筒那头的人都哭了。
“广播不是简单念稿子,是给战友们鼓劲。”郭玉说。那三年,他采写的稿件多次登上军区报纸,《军人之声》成了全团官兵的“精神早餐”,他也凭着这份执着,在1985年荣立三等功。退伍那天,他把那台用了三年的话筒擦得锃亮,小心翼翼地交到新兵手里:“这话筒能传声,更能传心。”
荧屏后的“拓荒者”:脱下军装,还是“排头兵”
1986年,郭玉脱下穿了四年的军装,转业到济宁市广电局。第一次走进演播室,面对闪烁的灯光和陌生的摄像机,他心里有点发怵:“在部队练的是‘吼’,到了这儿得学‘说’。”
他把军营里的韧劲拿了出来。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单位,对着镜子练微笑、练手势,把《新闻联播》的脚本抄下来,逐字逐句分析语气;跟着老编辑跑采访,扛着摄像机在农田里蹲过,在工厂的车间里待过,在暴雨后的救灾现场淋过。有次为了拍渔民的生活,他跟着船在微山湖上漂了三天,晕船晕得吃不下饭,却硬是扛着机器拍下了日出时渔民撒网的镜头。
“广电人也是‘兵’,得有闯劲。”上世纪90年代,济宁的有线广播还是“线对线”,覆盖范围有限。郭玉琢磨着:“能不能搞无线直播?让更多人听到咱济宁的声音。”他带着技术组跑遍城区的大街小巷,爬过几十米高的信号塔,熬夜画线路图,硬生生用半年时间建起了全市首个县级无线直播电台。开播那天,他守在机房里,听着信号里传出的第一声“听众朋友们,大家好”,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后来,他成了电视台的制片人,策划的“邻居节”让陌生的邻里坐在一起包粽子、猜灯谜;“农民丰收节”把直播间搬到田埂上,让种粮大户对着镜头说心里话。同事们说:“郭哥身上总有股劲,好像永远不知道累。”他却笑:“在部队养成的习惯,干啥都想争第一。”
书香里的“点灯人”:七年课堂,照亮城市的夜晚
2017年,郭玉在一次社区活动中发现,不少老人退休后没事干,年轻人下班就刷手机,“心里空落落的”。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总说“读书能让人心里亮堂”,一个念头冒了出来:“不如办个公益课堂,让大家一起读书。”
说干就干。他把自家储藏室清理出来,摆上几张旧书桌,又从家里搬来两百多本书,“周三晚公益课堂”就这么开张了。第一期只有5个学员,都是邻居家的老人。郭玉一点不气馁,讲《论语》里的“孝悌”,读朱自清的《背影》,聊自己当兵时的故事。有位独居的张大爷听完课,拉着他的手说:“小郭,你讲的比收音机里好听,我下次还来。”
慢慢的,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学生放学后背着书包来,白领带着笔记本记,甚至有郊区的居民坐一小时公交赶来。课堂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诗经》到现代诗,从健康养生到法律常识,郭玉还请来了退休教师、医生、律师当志愿者。有次讲红色故事,他特意请来了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老人颤巍巍地讲起上甘岭的战斗,台下的人都红了眼眶。
2020年疫情期间,课堂没法线下开,郭玉急得睡不着。他学着用微信开直播,戴着老花镜练操作,第一次直播时紧张得忘词,却有两百多人在屏幕上留言:“郭老师,我们等着呢。”那16场线上课,他每场都提前两小时备课,家里的书桌成了“战场”,妻子笑着说:“他比当年办电台还认真。”
如今,“周三晚公益课堂”成了济宁的文化名片,累计有90多万人次听过课。有人说:“每周三来这儿坐坐,心里踏实。”郭玉听了,总觉得这是最高的夸奖。
老兵的“贴心人”:用真情焐热“军功章”
“我是兵,懂兵的心。”郭玉的办公室里,有个铁皮盒子,里面装着几十枚军功章——不是他的,是他走访过的老兵留下的纪念。
2018年,他牵头成立了济宁市退役军人艺术团。成员都是退休老兵,有会拉二胡的,有能唱军歌的,还有擅长跳舞的。“咱老兵退休了,也得有精气神。”他带着艺术团进社区、进军营、进养老院,200多场演出从不收一分钱。有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因为腿伤常年在家,加入艺术团后,每次演出都拄着拐杖上台唱《打靶归来》,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
每年建军节,郭玉都会策划“致敬老兵”晚会。他带着团队走访全市的老兵,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有在雪地里潜伏三天三夜的侦察兵,有在海岛守了二十年的哨兵,有救灾时冲在最前面的消防员。“这些故事不能忘。”他把老兵的经历编成小品、写成诗,让更多人知道“最可爱的人”是谁。
去年冬天,他听说一位92岁的老兵独居,便每周三去陪老人聊天,给老人读报纸、剪指甲。老人记性不好,总问:“你是谁啊?”郭玉就敬个军礼:“我是您的兵,来看您了。”老人听了,就会咧开嘴笑。
“不管到啥时候,我都是个兵。”郭玉常说。从军营里的播音尖兵,到荧屏后的拓荒者,从书香里的点灯人,到老兵的贴心人,四十年来,他换了很多“岗位”,却始终带着那身军装赋予的底色——忠诚、担当、热忱。就像他在公益课堂上常读的那句话:“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而郭玉的路,永远朝着需要的地方延伸。
【作者介绍】盛建伟,山东省微山县人,1962年4月出生,1980年11月入伍,研究生学历,参加过对越防御作战,大校军衔。曾任陆军第67军炮兵团放映员,陆军第67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费县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临沂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军旗下走来的创业人》《军旅如歌》《沂蒙精神沂蒙兵》《大爱沂蒙》《沂蒙红商》等作品。
来源: http://sdvip.net/tuwenzixun/188.html
责任编辑:SONGZIDONG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客服QQ:9
(点击QQ号复制,添加好友)